我们的故事:家庭暴力

文件分类:报告

发布日期:2022年5月1日

作者/主要创作者:

相关机构/单位/期刊/出版社:我们与平权

编号:

备注:

议题:亲密关系暴力

群体:妇女

学科:社会学

信息来源 文件下载

2020年8月,我們與平權陸續開始訪談受暴者以及專業人士。 2021年11月,我們與平權在問卷星發佈了收集受訪人家庭暴力事實的問卷(問卷可以通過微信掃碼直接填寫,不需要登錄、註冊或下載任何軟體)。 由於該問卷只是對答卷人的受訪意願和家庭暴力事實的初步篩選,內容比較簡單。 除去個人資訊及意願詢問,主要問題只有9個,包括:是否曾遭受家庭暴力、誰是施暴者、何種暴力形式、簡述家暴經歷、是否曾尋求機構説明、是否向親友尋求説明、簡述求助經歷、是否瞭解《反家暴法》、瞭解《反家暴法》哪些內容。

截至2022年2月28日,我們與平權一共收到了90份問卷,其中有16份無效問卷和 74份有效問卷。 在74份有效問卷中,有22份填寫了不願意接受志願者的採訪講述自己的故事,但是有13份問卷留下了微信號碼,14份留下了郵位址, 其中有12份兩種聯繫方式都留下了。 其中有一份問卷講述了一個女同性戀伴侶間的家庭暴力案例,在聯繫方式那一欄,填寫者留言說她不希望受訪者聯繫,但是想讓別人知道“女性也會家暴女性”。

在52份表示自己有意願接受志願者採訪的問卷中,我們聯繫到了其中的18位,經對方同意后對16 位進行了訪談。 訪談時間由訪談者直接通過微信和郵件聯繫受訪人確定,並根據實際情況和受訪人意願採取線下見面、線上視頻或者電話訪談的形式。 訪談者在開始即告知受訪人訪談內容和目的,經受訪人同意後錄音。 訪談問題由問卷的基本問題展開,根據受訪者的回答繼續提問細節,協助還原當時的經歷和心理感受。 如果受訪人分享的經歷發生在疫情期間,訪談當中會同時詢問當地當時的疫情防控政策對該家庭暴力事件是否及有何種影響。

訪談及文稿的呈現程式如下:收集到問卷,初步判斷並評估各方面情況以後,我會聯繫受訪人詢問受訪意願。 在個人關係介紹的情況下,我也會單獨詢問受訪人意願。 在受訪人表示願意繼續接受採訪的情況下,與受訪人約好時間進行線下面對面、線上視頻訪談,在受訪人網路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進行電話訪談,並同時進行錄音。 訪談結束後,對錄音進行文字轉錄。 之後根據轉錄文字,以受訪者口吻和語言對其經歷進行文字還原,將成稿發送給受訪人核實確認細節,在受訪人確認好以後留存,在微信公眾號發送併收錄於此。

我們選取了其中16份訪談記錄,盡量運用受訪者使用的語言整理成以受訪者講述自己經歷的形式呈現的文稿,由受訪者核對確認文稿後授權發送在“我們與平權”公眾號並收錄在本冊中。 其中有一位訪談者/寫作者在訪談后,發現自己的精神能量和寫作能力無法將訪談整理成有邏輯的故事,只好暫時擱置。 另外一位遭受典型的母親對女兒的蕩婦羞辱和肢體家暴經歷的受訪者在文章整理之後,經過5次聯繫並未回復發佈意願,由於時間關係無法收錄在本冊中,待受訪者授權後仍會發佈在“我們與平權”公眾號上。

值得一提的是,來自問卷的受訪人中,由於受訪經歷的特殊性,有6位也是經過熟人介紹填寫問卷,並因為熟人的關係願意開口與我們講述自己的創傷經歷。 另外有1名受訪人來自反家暴科普活動,2名來自個人關係由訪談/寫作者得知其家暴事實後主動聯繫接觸。 6名家庭暴力相關專業人士都由訪談者通過私人關係主動接觸進行了訪談。

最終,本冊《我們的故事》包含了18個親歷者的故事和1份寫作者的自述,以及與6 位專業人士的訪談對話。 個人經歷部分,我們嘗試包括各種不同的身份——經濟收入水準、受教育程度、民族文化傳統、身心殘障情況、性取向、性別認同、施暴者性別; 施暴者與受暴者的不同關係——父母子女、親密伴侶、已婚伴侶其它親屬關係; 不同家庭暴力形式——肢體暴力、言語暴力、精神暴力、冷暴力、性暴力、經濟暴力、暴力環境等等。 在專業人士訪談部分,有律師、心理諮詢師、前員警-現法律工作者、反性別暴力專業人士、男性反家暴學者以及反家暴志願者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和專業知識。 由於個人能力及時間的限制,並不能在有限的篇幅中包含到所有的家庭暴力形式和身份、文化背景的交叉作用,比如我們與平權沒能訪談到身體殘障在家庭暴力中有很大影響的案例,沒有訪談到男性受暴者,也沒能訪談到施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