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发文字号:国卫办医函〔2020〕945号

发布部门:None

发布日期:2020年11月23日

生效日期:2020年11月23日

法规类别:卫生综合规定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提示信息:None

备注:与卫健委发布的ICD-11精神不一致

议题:心理健康/精神障碍/正念冥想 扭转治疗

群体:跨性别 同性恋 双性恋 泛性恋 酷儿

信息来源 文件下载

第九节 性身份障碍 性身份障碍( gender identity disorder) , DSM-5 称之为性别烦躁( gender dysphoria) , 是指个体所体验或行为表现出来的性别与其生物性别不一致, 导致该个体的主观痛苦, 并希望通过使用激素或变性手术的手段得到自己渴望的另外一种性别。 临床上可以分为性别改变症( 易性症) 、 双重异装症和童年性身份障碍。 成年男性的患病率为 0.05‰~0.14‰, 女性为 0.02‰~0.03‰。研究显示, 在 15 岁以上的人群中, 各国的患病率分别为德国 2.25/100000, 澳大利亚 2.38/100 000, 芬兰 4.72/100 000, 苏格兰 8.18/100000, 其中约 3/4 为男性转变为女性。 有研究表明, 儿童自 3 岁开始就可以表现出性别烦躁的症状, 但是这些儿童中仅有 16%会在成年期存在持续的性别烦躁症状。 三、 临床特征与评估 (一) 易性症 患者渴望像异性一样生活, 被异性接受为其中一员, 通常伴有对自己的解剖性别的苦恼感及不相称感, 希望通过激素治疗和外科手术以使自己的身体尽可能的与所偏爱的性别一致。 患者厌恶自己的性器官, 要求进行阉割手术的愿望是持续性的, 求助无门时甚至自行阉割造成严重后果, 有的易性愿望不能得到满足便企图自杀, 往往伴有抑郁症状。